当中国的饺子走出国门后,在各国的丰富想象力下成了各式各样的“坨坨”!下面我们看看各国的变异“饺子”。
日本小坨坨叫“饺砸”(Gyoza),和锅贴差不多,但皮要薄一些:

泰国小坨坨是米皮儿的:

印度美食虽然看起来一股咖喱味,但也分甜坨坨、咸坨坨:


这种饺子状物体显然更像“煎饺”。
自从有了丝绸之路,中国小坨坨传入了很多西亚和欧洲国家。
俄罗斯的小坨坨pelmeni就是游牧民族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过去的:

格鲁吉亚的khinkali是小笼包失散多年的双胞胎,不同是,上面那个小揪揪是方便用手抓的,一般不吃,扔掉。

中亚的突厥人也管小坨坨叫“馒头”,而且是就着汤吸溜吸溜吃的:

波兰的pierogi几乎完全照锅贴,但馅儿可能是水果……

跟ravioli差不多的概念,到了实诚的德国人那里,小坨坨被塞满了肉,名字叫maultaschen,意思是饲料袋……

犹太人爱的小坨坨叫kreplach,面皮特有嚼劲,和鸡汤较配……

看到这些变异饺子,还是很能引起吃货注意的,走吧,吃饺子去。
责任编辑:admin